“寬”政策化解大學生就業難
  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提升自身就業技能與競爭力,補齊與社會需求的差距“短板”,是他們走向職場的必由之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陳晨許祖華
  2013年,有關大學生就業的話題依然保持著相當高的熱度,甚至比過往幾年都更受關註。在陝西,2013屆畢業生離校的鐘聲尚未遠去,2014屆畢業生就已經手持簡歷、身著正裝,開始奔波於一場又一場的宣講會,在筆試面試的循環中,尋找未來人生坐標新的起點。他們的困惑與焦慮、希望與期盼,為觀察大學生就業提供了一份真實的樣本。
  “冷熱不均”的就業市場
  剛剛進入2014屆應屆生的畢業年,西安交通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副主任鄭旭紅就開始忙碌。相較於往年,今年用人單位進校招聘來得格外早。從9月初至今,西安交大已累計舉辦了各類招聘會逾380場,用人單位近千家,提供工作崗位近4萬個,而整個交大2014屆畢業生總數僅為8200餘人,供需比為5:1。
  在西安交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門外,記者註意到,僅10月22日一天,這裡就有17場專場宣講會,招聘單位也多為華潤、國電、海航、一汽等大型國有企業。“雖然現在的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但我對自己還是挺有信心的,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應該並不難。”西安交大電氣工程學院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畢業生李同學說。
  鄭旭紅介紹說,與上一年度相比,用人單位的需求沒有太大變化,儘管部分央企由於集團公司用人指標減少而縮減招聘人數,但一些大型民企、外企、科研院所的用人指標在增加。
  2013年畢業季,西安交通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平均簽約率在95%以上。對於類似西安交大這樣的學校而言,多數學生對於“挑工作”的煩惱遠勝於“找工作”。“學生平均會拿到3~5個offer(就業意向),最多的甚至拿到18個。電信、電氣、能源、動力這樣的熱門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儘管有的企業用人熱情很高,但我們實在無法滿足。”西安交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當名校已經開始為2014屆畢業生“供不應求”煩惱時,仍有大量2013屆畢業生在離校近4個月後,依然在求職場上苦苦尋覓。10月23日在西安舉行的一場招聘會上,近千名畢業生進場求職,其中一大部分是2013屆畢業生。
  “看了半天也找不到合適的單位,感覺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和企業需求之間差距很大。”來自西安一所三本獨立院校財務管理專業的畢業生馮衛平無奈地說。
  “工科畢業生一般都在離校前實現了就業,師範、衛生、農業類專業,基層有一定的需求也能逐步消化吸收,相對困難的主要是管理類、文科類畢業生。”陝西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主任李田介紹說。
  多重因素造成“就業難”
  “找個事乾並不難,難的是有個好工作。”採訪中,記者聽到這樣的評論,瞭解到陝西高校畢業生離校後,真正“有業不就”的比例並不高。受傳統觀念影響,一些家長和學生只認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體制內工作為“真正的就業”。“家裡人覺得,只要不是‘吃皇糧’就不是正式工作,跟打工仔沒什麼區別。”正在西安一家民營企業工作的2013屆畢業生李敏表示。
  “以前我們電話調查學生就業情況,家長都說‘沒工作’,現在換了個問法,‘孩子最近在幹嗎?’就會告訴你,正在什麼地方‘工作’。”陝西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畢業生工作部部長姚亞鋒說,“真正閑在家裡沒事可乾的只是極少數。”
  儘管如此,在多數學生和家長看來,大學生“就業難”依然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僅僅有一份工作,顯然無法滿足他們對自身接受高等教育之後的求職期待。“都說我們挑,可如果我們只去找一份銷售、保安的工作,那讀大學又有什麼價值?有的單位連最基本的社保都沒有,讓我們怎麼安心工作?”來自陝西榆林的畢業生張林忿忿地說。
  “把‘就業難’簡單歸咎於大學生的觀念問題是不對的。”李田說,大學生是人才,應該人盡其才,適當的挑選才能找到能夠發揮自身價值的崗位。但也不要過度“挑肥揀瘦”、“嫌貧愛富”。在他看來,畢業生總量較大、剛性需求不足,結構性矛盾短期內難以消弭,就業生不願下基層,是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
  “從地區分佈看,高校畢業生到縣級及以下農村及城鎮就業的比例明顯偏低,到省城扎堆就業情況比較集中;從人才培養看,有些高校的專業設置不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致使專業人才的產出和需求不成比例;從用人單位看,過分強調工作經驗的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李田表示。
  記者瞭解到,近年來,陝西省縣鄉兩級醫療機構的專業人才滿足率不足50%,為畢業生“不願下基層”的心態提供了數字的佐證。對此,部分畢業生也有難言的苦衷。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華清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畢業生劉同學說,自己也考慮過從事“三支一扶”、“振興計劃”等服務基層的就業崗位,但身邊個別同學“沉下去”後,發展空間、培訓機會、眼界等都受到一定限制,擔心“沉得下去,浮不上來”,讓他對到基層工作“望而生畏”。
  一些高校教學內容、培養模式較為陳舊,理論教學多、實踐教學少,針對學生的就業幫扶十分有限,造成學生動手能力弱,就業競爭力不強。各級公共就業人才機構畢業生服務項目眾多,卻分佈於不同的機構和部門之中,未形成合力,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
  在此背景下,畢業生中就業困難群體特征日益“顯化”,逐漸浮出水面。“根據我們的統計,就業難的專業主要有護理、法律、財會、英語、漢語言文學等,學校主要集中在三線城市的二本和高職院校。”陝西省人才交流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說,在登記的未就業大學生中,專科生占了50.56%,女性占了63.76%,“性別歧視”、“學歷歧視”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
  “部分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勞動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執行不夠好,畢業生勞動權益受到侵害,也讓學生望而卻步。”鄭旭紅表示。
  拓寬就業渠道
  需政策持續“給力”
  近年來,陝西省人社、教育等部門通過開展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實名登記和跟蹤服務、就業指導進校園、建立畢業生見習制度、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措施,幫助大量畢業生實現就業。
  畢業生見習制度是陝西正在大力推行的一項大學生就業幫扶計劃,旨在為剛步出校門的大學生架起走向社會的“引橋”,幫助其度過就業困難期。離校兩年內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在各級人才中心登記後可以被分派到用人單位見習。3~6個月的見習期後,畢業生將有留在該單位工作的機會,其間,他們還將領取每人每月800元的見習補貼和其他生活補助。
  寶雞文理學院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2013屆畢業生葉帥國慶節後剛剛在見習單位陝西生益科技有限公司留用,談及3個多月的見習期,他坦言“收穫很大”。“公司專門組織了培訓,安排老師對我們進行指導。幾個月下來,對行業動態、工作內容、流程基本上熟悉了,現在就可以上手了。”
  在這家擁有1000多名員工的合資企業,26名來自陝西省內外多所高校的畢業生參與了見習。期間,公司免費安排畢業生食宿,除了人社部門保障的見習補助,公司另外支付每人每月1400元的生活補貼。見習期過後,25人順利轉正,實現了就業。
  “我們對見習單位審核把關有著嚴格的限制,要正規、符合國家的各項規定,要有發展空間,畢業生要能學到東西。”姚亞峰介紹說,自2009年至今,陝西省人社部門每年登記的畢業生見習單位近5000家次,共提供見習崗位13萬餘個,通過見習實現就業3.4萬人,留用率為38.7%。今年,陝西省決定資助500名有志赴基層就業的大學生,資助金額為每生每年6000元,資助年限3~5年不等。
  西安文理學院畢業生楊東告訴記者,自己2011年參加“振興計劃”成為一名鄉鎮小學教師。起初對下基層心存疑慮,總擔心眼界受到限制,但工作之後,每年寒暑假都有到大城市培訓、學習的機會,心裡踏實了許多。“說實話,只要讓大家能看到發展和進步的空間,我相信許多畢業生都願意到基層就業。”楊東說。
  當2013屆畢業生逐漸被市場“消化”時,來年的畢業浪潮已濤聲滾滾。統計顯示,2014年陝西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達到31.1萬,同比增加9%,就業形勢依然嚴峻。業內人士表示,拓寬畢業生就業渠道,仍需政策持續“給力”。
  “‘十二五’期間,陝西普通高校畢業生年均規模近30萬人,應研究出台引導畢業生到社區、文化服務、農技特崗等崗位就業的政策文件,在農牧、衛生、科教、文化等領域設立新的項目。建議對中小企業吸納畢業生給予貸款、減稅、社保補貼、一次性獎勵等方面的政策優惠。”陝西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提升自身就業技能與競爭力,補齊與社會需求的差距“短板”,是他們走向職場的必由之路。
  李田表示,以培養就業和創業能力為目標的改革是解決畢業生就業難的根本保障,應大力實施見習、培訓、創業幫扶等計劃,整合就業資源、完善服務體系、加大就業援助。“建議在一些畢業生集中的中心城市建立大學生就業中心,為其提供培訓、貸款等幫扶。”
  專家建議,應認真梳理現有政策,清理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的制度性障礙和限制,落實戶籍、人事檔案管理、職稱評定、社保接續、工齡計算等方面的政策;研究制定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優惠政策,力爭出台社會補貼、貸款扶持、稅費減免等政策;進一步規範企業用人制度,加大勞動用工監察力度,營造高校畢業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的良好環境。□
  歐洲高校畢業生就業扶植措施
  歐洲國家在促進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的成熟經驗,也可以為我們應對當前畢業大學生就業難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文/高闊
  最近幾年,受美國次貸危機波及以及接踵而至的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歐洲一些國家也開始不同程度出現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現象。但是相比較於其他地區或國家而言,歐洲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根源還應歸咎於經濟危機所帶來的階段性影響而非其他因素所致。歐洲國家的畢業生就業模式、政策理念就目前來看在世界範圍內還處於較為領先的地位。
  英國:就業指導服務的典範
  在英國的就業體系中,高校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對畢業生所提供的信息、咨詢、指導等方面的優質服務倍受贊譽。現如今,英國高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已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自打學生步入英國高校大門的那天開始,學校就為他們提供了各類以提供就業信息、教授面試技巧、幫助學生提升職業素養等為主要目的的職業規劃類課程,以此來幫助學生找準未來發展方向、制訂在校期間個人學習生活規劃。除此之外,英國眾多高等院校還提供多樣化的可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培養模式,這類課程通常會將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進行緊密銜接,在學生在校完成為期一年左右專業知識的集體學習後,學校會按學生專業特長和自身意願將他們安排到基層工作單位實習,以此將他們的所學運用於實際當中。實習期滿,學生還會被要求對實習期間的工作表現進行詳盡的總結,校方此舉,一方面是要強化學生自身專業知識,另一方面也是要總結經驗,提升課程效率。
  此外,英國政府在促進高校學生就業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在制定就業政策時,把它放在了國家宏觀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去考慮和認識,並作為宏觀經濟與社會政策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實施。以此為基礎,對於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暫時出現就業困難的人士,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在英國境內就可免費享受政府提供的包括失業救濟、就業培訓、自主創業補貼等方面的幫助。
  法國:社會實踐活動的倡導者
  相較於英國高校所提供的全方位就業服務,法國政府和教育部門更註重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與相關企業所建立的密切合作關係,法國高校每年都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各類實習機會。而且在法國的部分高校,實習是有一定強制性的,實習時間通常為6個月,有些甚至要長達9個多月,因此沒打過工或沒實習過的二年級以上的法國在校大學生非常少。
  除了安排充足的實習機會,法國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增強社會實踐技能,還鼓勵學生在學習之餘適度地出外兼職,併為此在抵減學分等方面提供便利。此舉的深層目的一是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精神,二是學生更早地踏入就業市場將更加有利於今後的就業選擇。
  德國:健全的法律體係為支撐
  與英、法兩國的就業模式不同,德國人天生嚴謹的性格註定其就業市場將會被一套周密的、有規可循的法律體系所主導。
  在德國,實際上並不存在針對高校畢業生的特殊就業扶植政策,德國完全是以立法的形式來統一規範和管理全國就業市場。該項立法的三項主旨分別是:實現德國境內全體公民的充分就業,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以及失業人員的保障,這也就意味著“就業面前,人人平等”。就業立法方面,在制定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後不久,德國議會便以《基本法》為基礎制定了詳盡的勞動法規章細則,此後德國又相繼頒佈了《職業教育法》《就業促進法》《訓練促進法》等各項旨在擴大就業需求、促進就業的法律法規。
  此外,與健全的法律體系相配套,德國還成立了以聯邦勞工局為核心,包括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各地區勞工局、社會服務中介等機構在內的一體化就業服務網絡。以此為支撐(當然還有德國發達的製造業、強勁的經濟基礎等因素),德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位居歐盟前幾位,近幾年的全國失業率也都能維持在8%左右的低水平。
  實際上,受近年來經濟危機的影響,歐洲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惡化也引發各界的普遍擔憂,但總體而言,歐洲目前所面臨的情況還不算太糟糕,問題的解決前景也比較樂觀。歐洲國家在促進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方面的成熟經驗,也可以為我們應對當前畢業大學生就業難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編輯:SN05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h62qhimm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